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118.神变成人就这样变得显而易见。这是圣言存在的最首要和最重要的目的。因为没有人能信神并爱祂,除非他能以某种形式理解祂。因此,那些承认一位不可见,因而无法理解的神之人在思维上会滑入自然界,视自然为神,进而根本不信神。所以,主乐意出生在这个星球,并通过圣言显明这一事实,以便它不仅在这个星球为人所知,而且还由此显明给来自其它星球的灵人和天使,同样显明给来自我们地球的外邦人或异教徒。在来世,外邦人或异教徒被天使教导,那些照自己的宗教信仰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会接受信之真理,并承认主(AC 2049, 2595, 2598, 2600-2601, 2603, 2861 [原文2661], 2863, 3263)。
2240.“嚷叫声”是指虚假,“罪”是指邪恶,这从圣言中“嚷叫声”的含义清楚可知。没有人能清楚看出“嚷叫声(cry,经上或译为呼喊、呼叫、哀声、哀呼、冤声等)”表示虚假,除非他知道圣言的内义。这个词有时出现在先知书中,当那里论述荒废和荒凉时,经上就说人们“哀号和呼喊”,以此表示良善和真理已经荒废。这些地方用这个词在内义上描述虚假。如耶利米书:
有牧人呼喊,有羊群当中的有权势者哀号的声音,因为耶和华使他们的草场荒废。(耶利米书25:36)
此处“牧人呼喊”表示他们屈服于虚假,这导致荒废。
同一先知书:
看哪,诸水从北方涌上来,成为一股泛滥的河流,淹没地和充满它的一切,并城和其中所住的。人必呼喊,地上的居民都必哀号,因为荒废的日子将到。(耶利米书47:2, 4)
这论及由虚假造成的信仰的毁灭;“泛滥的河流”是指虚假,如第一卷所示(705, 790节)。
西番雅书:
从鱼门必发出呼喊的声音,从第二区发出哀号的声音,从小山发出大破裂的响声。他们的资财必成为掠物,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场。(西番雅书1:10, 13)
此处“呼喊”也论及荒废的虚假。
以赛亚书:
在何罗念的路上,他们要为废墟扬起哀声。因为宁林的水必荒凉,青草枯萎,嫩草灭没,青绿之物一无所有。(以赛亚书15:5-6; 耶利米书48:3)
此处以“哀声”(cry)来描述信仰的荒废或毁灭及其完结。
耶利米书:
犹大悲哀,城门衰败,人都披上黑衣坐在地上,耶路撒冷的哀声直往上升。他们的贵胄打发他们的小子打水;他们来到池边,却找不到水,就拿着空器皿回来了。(耶利米书14:2-3)
此处“耶路撒冷的哀声”表示虚假,因为“他们找不到水”表示缺乏真理的知识或认知,“水”表示这些知识或认知,如第一卷所示(28, 680, 739节)。
以赛亚书:
我必因耶路撒冷欢喜,因我的百姓快乐;其中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呼的声音。(以赛亚书65:19)
此处“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”表示必没有邪恶,“也不再听见哀呼的声音”表示必没有虚假。这些细节,包括“哀呼”(cry),大部分无法根据字义来理解,只能根据内义来理解。
同一先知书:
耶和华期望的是公平,看,竟是疥疮;期望的是公义,看,却是冤声。(以赛亚书5:7)
这也论及良善和真理的荒废。此处和先知书的各处一样,表达了一种互换;这种互换具有这样的性质:一个人找到的是邪恶,而不是真理,或说这种互换涉及以邪恶取代真理,这由“取代公平的疥疮”来表示;他找到的是虚假,而不是良善,或说这种互换涉及以虚假取代良善,这由“取代公义的冤声”来表示,因为“公平”是指真理,“公义”是指良善,如前所示(2235节)。
摩西五经也有类似的互换,那里论到所多玛和蛾摩拉说:
他们的葡萄树出自所多玛的葡萄树,他们的葡萄来自蛾摩拉的田园;他们的葡萄是毒葡萄,整串都是苦的。(申命记32:32)
此处有类似的说话方式,因为“葡萄树”论及真理和虚假,“田园”和“葡萄”论及良善和邪恶;因此,“所多玛的葡萄树”是指源于邪恶的虚假,“蛾摩拉的田园和葡萄”是指源于虚假的邪恶;虚假有两种(参看第一卷1212节),所以邪恶也有两种。这两种虚假和邪恶在本节以“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嚷叫声很大,他们的罪极重”来表示,这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:经上首先提到“嚷叫声”,其次提到“罪”;首先提到的是“所多玛”,也就是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,其次提到的是“蛾摩拉”,也就是源于这邪恶的虚假。
1409.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具有代表性,但每一个词都具有一个灵义,这一点从前面关于代表和象征或具有灵义的事物的阐述和说明(665, 920, 1361节)清楚看出来。既然代表从这里开始,那么就让我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简要解释。属天的上古教会视一切尘世和世俗事物,以及肉体事物(无论从哪个方面说,它们都是感官对象)为死物。但由于世上的每一个事物都呈现出主的国度、因而属天和属灵事物的某种观念或形象,所以每当看见它们,或以某种感官遇见它们时,他们就会思想属天和属灵事物,而不是思想它们。事实上,他们不是从这些世俗事物来思考,而是借助它们来思考。对他们来说,死物以这种方式活了。
那些具有灵义的事物由这些人的后代从他们的口中搜集起来,并被这些后代变成教义,这就是大洪水后古教会的圣言。在古教会,这些教义是具有灵义的事物,因为他们通过教义认识内在事物,并从它们思想属灵和属天事物。但在这种知识开始消亡,以致他们不再知道所表示的是这类事物,并开始视地上和世俗的事物为神圣,敬拜它们,却不去思想它们的灵义之后,这些事物就成了代表。由此产生了代表性教会,该教会始于亚伯兰,后来在雅各的后代当中建立。由此可知,代表起源于古教会中具有灵义的事物,而这些事物则起源于上古教会的属天观念。
代表的性质从圣言的历史清楚看出来,其中那些祖先的一切行为,也就是说,亚伯兰、以撒和雅各的行为,以及后来摩西、士师或审判官、犹大和以色列的列王的行为都只是代表。如前所述(1402节),在圣言中,“亚伯兰”代表主,并因代表主,也代表属天人;“以撒”同样代表主,并由此代表属灵人;“雅各”也代表主,并由此代表对应于属灵人的属世人。
但代表具有这种性质:代表的这个人是何品性,根本不用考虑,只要考虑他所代表的事物。犹大和以色列的所有王,无论他们是哪种人,都代表主的王权;所有祭司,无论他们是哪种人,都代表主的祭司职分。因此,无论坏人、好人,都能代表主,以及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,因为如前面所阐述和证明的(665, 1361节),代表与这个人完全分离了。这就是为何圣言的所有历史都具有代表性;由于它们具有代表性,所以可推知,它们在内义上所表示的事物不同于它们在字义上所表示的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